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卷首语

  • 善始善终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党评文;

    <正>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抓紧抓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后续工作,查摆问题要真,整改措施要实,确保取得实效。学习教育重在“过硬”,而不是“过关”,越往后越要保持力度,善始善终、抓紧抓细后续工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的。

    2025年16期 No.75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理论前沿

  •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逻辑、内容结构和功能作用

    李斌雄;张小秋;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传统文明观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批判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形成的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母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内核,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标准权衡功能。

    2025年16期 No.751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基础条件、关键推力与实践路径

    徐艳;罗媛元;

    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体性与历史自觉性。从转型基础看,其可能性、必然性与可为性根植于三方面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统一的政治局面、深厚的文明积淀与绵长的文化基因、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强大的文化韧性。从转型动因看,其推进动力源自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必然、“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必然。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独立,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互鉴,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明活力,从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不断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

    2025年16期 No.751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党建研究

  •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思考

    赵亚东;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础、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塑造先进纯洁和开放包容的大党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党正面临着理想信念淡化与价值认同危机、监督机制效能不足与权力约束软化、形式主义新型变异等现实挑战。因此,在奋进新征程的“赶考”路上,要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织密全面贯通的监督网络、培厚崇廉尚实的发展沃土等举措切实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努力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2025年16期 No.751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再认识

    王则鉴;李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理论基础十分雄厚。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出发,结合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作出历史性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知的不懈探究,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性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025年16期 No.75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共产党人“心学”的价值意蕴、核心内涵与实践进路

    何飞澜;闫维蓉;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持久深层的精神动力。共产党人“心学”作为党推进自我革命、淬炼党性的深层思想根基,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共识、激发动能、激活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引擎。其核心内涵包括坚守初心使命的“守心”、强化理论武装的“正心”、深化自我革命的“炼心”。在实践层面,推动共产党人“心学”走深走实,需构建系统教育体系、健全实践淬炼机制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2025年16期 No.75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探赜

    张奇;

    集人民美好生活理论、观念、文化、文明之大成,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是深深根植于我国人民美好生活这一理想生活样态之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深刻的人民性、前瞻性、创新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全面把握这些理论品格,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对于推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6期 No.75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唯物史观意蕴

    李雨桐;陈永杰;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引,始终将人民性置于核心地位,在厚植唯物史观意蕴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具象时空条件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人民之问,生发于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现实遵循、立足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逻辑基点、面向着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价值目标,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2025年16期 No.75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要义

    夏豪杰;张汶军;

    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是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耦合,是中华民族师道精神的集中展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召唤,体现了理论高度、历史厚度与实践向度。基于此,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基于历史、立足现实、着力创新,切实做到鉴古观今,传承赓续教育家精神;力学笃行,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践行教育家精神;革故鼎新,构建践履教育家精神新体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合力,不断让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出新时代的特色。

    2025年16期 No.751 37-4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德育论衡

  •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进路

    陈国秀;左芳舟;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进入优化育人路径、提升育人成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深化认识全过程投入,从引领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等作用维度,持续优化以德为先的高校思政育人进路,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以实践育人为突破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作为和有力突破。

    2025年16期 No.75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政引领力的路径探赜

    姜金林;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质,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政引领力能否有效发挥。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滞后、评价方式不当、队伍结构不优、发展动力不足、教学效能未达预期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亟须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经师”“人师”以增强思政引领力。据此,高校可从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政治领导力;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价值塑造力;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理论支撑力;搭建平台载体,提升协同组织力;完善考评体系,提升评价导向力;重塑师者形象,提升行为示范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思政引领力。

    2025年16期 No.75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

    周玉婷;刘宏达;

    “两个结合”既提供了理论研究新范式,又突破了文明实践的新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两个结合”实践的有力推手;二者共同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当前,“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教师讲深讲透“两个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有待突破、学生真学真信“两个结合”的课程资源有待体系化,以及教师教好与学生学好“两个结合”的现代技术赋能等现实困境。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学生主体性作用和教育数字化作用,积极推动“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No.75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课程教学

  • 基于要素构成的思政课话语内涵及其特质

    杨波;

    思政课话语虽然直观地表现为教学的语言形式,但它并非单纯的教学话语表达,而是由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学科话语、理论话语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各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影响并制约了思政课话语的本质规定性。在诸要素的静态耦合中,思政课话语不仅表现为教学话语的通识性,更通过教学话语的引导,彰显了教材话语的规范性、学术话语的学理性以及理论话语的真理性;在诸要素的动态转换中,思政课话语不仅表现为教师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话语灌输”,也强调了学生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话语反馈”,体现的是话语实践的一以贯之和循环往复;在诸要素的镜像对比中,思政课话语摆脱了“工具性”的遮蔽,凸显出了其政治引领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

    2025年16期 No.75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路径探赜

    谢丽丽;

    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其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向的困境。立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需从强化理论引领,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框架;精准教学对接,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转化;整合育人资源,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动态反馈与长效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进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形式创新转向内涵式发展。

    2025年16期 No.75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话教育的系统构建

    李函章;刘智丽;

    对话教育理论以其对教育中权力关系的解构和对主体间性的张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提供了破局之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话教育,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教育学根基,更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沃土,回应着时代青年思想成长的迫切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话教育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意识形态性等根本属性也有着自身特性,集中体现在价值导向、核心内容、师生互动与矛盾处理等维度。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沿着构建对话生态、锚定对话内容、创新对话方法、拓展对话场域、强化对话实效的路径开展对话教育建设。

    2025年16期 No.75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黄长义;崔锦文;

    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面临的学时有限、吸引力不足、实效性待提升等问题,探索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成为破解之道。构建这一模式,需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坚持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模式以“问题—思考—探索—解答”为教学过程,以“启疑—冲突—辨析—共识”为逻辑进路,以“知惑—解惑—赋能—释能”为目标要求,通过重构知识模块、组织专题教学、设计探究课题、完善考核体系等实践路径优化教学全过程,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的提升。

    2025年16期 No.751 66-6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新媒体思政

  •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场景的出场样态、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苏杭;郑玮;

    场景作为价值文本与意义符号的有效承载,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基础性的关系载体与空间介质。随着数智技术深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叙事形态不断革新,呈现出沉浸式、分众式、互动式等出场样态。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场景建构中,其话语系统性、思想性和传播效度面临碎片化呈现、泛娱乐化倾向以及偏向性推送机制带来的新挑战。基于此,需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主体素养,完善保障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场景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彰显。

    2025年16期 No.751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的新态势及其应对

    郭孟;

    防范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国际敌对势力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风险,社会局部矛盾经网络异化传播的扩散风险,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分析的滞后风险,网络环境下师生价值观念塑造的偏差风险。这种风险的生成源于世界格局演变所催生的意识形态斗争新态势,以及师生网络行为特征呈现出的新趋势。对此,应加强算法推荐治理,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网络舆论疏导,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生态;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鉴别能力。

    2025年16期 No.75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工视窗

  • 高校“浸润式”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李宪玲;许亨洪;

    随着高校“浸润式”美育的不断发展与“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浸润、互为促进,高校“浸润式”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在高校“浸润式”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中,尚且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协同创新不强、力量聚合不够等问题,亟须通过凝聚共识、完善机制、创建体系、夯实保障、开展督导等途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浸润式”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

    2025年16期 No.75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运用逻辑与创新策略

    王莉;

    主题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意蕴体现在强化育人效果、丰富育人形式、促进成果转化三方面,其运用逻辑需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中明晰工作主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关键环节、在大学生需求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形势政策发展变化中把握重大节点等。基于此,应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团教育全覆盖、强化实践协同、赋能信息技术等创新策略,优化主题教育实施路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No.75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观察思考

  • 新时代战略思维的哲学内涵探析

    王延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构建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有机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战略思维置于首位,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成为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法论。首先,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方法论中的统摄性思维,为其他思维方式提供方向性、目标性引领,也通过其实践运用实现了对其他思维功能的系统性整合。其次,战略思维是内含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要求以全局视野为基础、长远视角为导向、重点突破为抓手认识和改造世界。再次,战略思维是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思维,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准确的战略判断、科学的战略决策和系统的战略谋划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2025年16期 No.75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人工智能时代对马克思“一般智力”的再思考

    向汉庆;孙宏川;

    “一般智力”是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断”中理解知识生产力与资本增殖内在逻辑的重要概念。它得以提出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固定资本的发展”,其本质是资本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知识本身的自然属性。资本逻辑中的“一般智力”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社会总体知识或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而是“资本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作为资本化的社会知识的累积,是物化为机器的直接生产力与资本增殖逻辑的生产要素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范式开始由“数据算法”所主导,社会生产力也在“智能系统”的赋能下发生质跃。与此同时,资本积累在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为快速与隐蔽。人工智能时代,限制“一般智力”的负效应需充分发挥其正效应,从强化主体知识生产、推动智能技术普惠化、构建人工智能的认知正义等维度出发,不断解放“一般智力”以应对资本逻辑的新变化,使劳动与知识真正结合,成为主体力量的有效确证。

    2025年16期 No.751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王煜;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深层逻辑互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本源性构成要素之一,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是不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思维形式和价值品格的过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和转化,二者之间共同发展和创新。

    2025年16期 No.751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简介

    <正>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学校在1980年开设的企业管理培训班。历经多年的发展,学校在2000年成立经济管理系,2008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底,经济管理学院分拆成立了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2024年底,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管理学院与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商学院。

    2025年16期 No.7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绘好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图” 打造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

    <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通过建设和协同联动“十中心”,精心绘制社区思政“育人图”,持续优化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2025年16期 No.751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正>2018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学校党委决定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联系。学院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单位”“南昌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南昌市三八红旗集体”。现有1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个南昌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

    2025年16期 No.751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