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晨晨;左亚文;
“第二个结合”在认识论维度实现深层次突破与飞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其创新性体现为:重构理论互动范式,打破“中西—古今”的二元对立,构建双向驱动的创造性关系;革新知识生产逻辑,从“外部反思”转向中国实践的内在创造,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突破传统历史解释方法,以唯物史观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升级系统思维方法,融合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华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形成应对复杂现实的认知工具。“第二个结合”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据与方法支撑,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5年18期 No.75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芷若;李楠;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赋能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第二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导。
2025年18期 No.75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杨晓;向文;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通过唤醒民族意识、整合社会力量、创造民族符号与凝聚民族精神,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在内容叙事、形式特征和传播方式上与民族认同建构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开展仪式化集体实践和引导差异化受众接受等路径,有效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与认同凝聚。文章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形塑中华民族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机制,不仅为理解抗战时期音乐与政治的互动提供理论视角,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5年18期 No.753 90-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倪素香;徐世昊;
党领导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凝结形成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交融、个体性与人民性相共鸣、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红色文艺形态。红色文艺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其鲜明的历史印记与时代精神,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文艺创作需要不断筑牢理论根基,强化价值引领,深入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民精神富裕,团结和鼓舞人民群众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5年18期 No.753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