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卷首语

  • 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党评文;

    <正>202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作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刻阐明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肯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对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全党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意义。

    2025年18期 No.75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理论前沿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力三域

    刘秀华;丁俊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体用贯通的深刻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在价值域彰显为以文化人、启智润心的引领力,在教学域体现为以文育心、守正创新的塑造力,实践域则展示出以文砺行、汇通古今的融合力。价值引领定方向、教学塑造建载体、实践融合验成效,“三力”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仅驱动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与形式上深度革新,更为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汇聚强大合力,从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伟力切实转化为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动能。

    2025年18期 No.753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DeepSeek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理、风险与应对策略

    赵潜;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演进正深刻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结构与育人逻辑。作为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代表,DeepSeek从内容生成、个性化学习适配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赋能高校思政课,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深度变革的重要技术力量。与此同时,其算法机制在教学嵌入过程中也带来内容安全隐患、教师主体性削弱和学生认知发展受限等潜在风险。对此,应从完善审核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重构主体关系、强化教师专业引导能力,优化技术使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优化技术应用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政治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深度协同。

    2025年18期 No.75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党建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塑造的图像实践与创新

    陈晨;周琪;

    国家形象塑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图像凭借具象可感的特点塑造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外显要素和价值主旨相统一中彰显社会形态从旧到新的革命、人民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解放。系统梳理并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设的图像实践之道,能厘清特定历史阶段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规律,更能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No.75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进路优化的三维探究

    张在金;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如何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凝聚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时代课题。具体而言,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党意识教育,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持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实现认同与治理现代化;要适时创新工作方法,彰显社会价值导向,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18期 No.75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AI叙事:高校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的新图景

    苏同欢;刘洪波;

    生成式AI具有精准化内容生成、多模态话语融合、互动性场景创建等功能特点,为高校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展现了人机协作叙事的新图景,但在技术手段与价值目标的交往互动中,AI叙事亦会导致技术崇拜、认知外包、价值偏见等风险。为提升高校思政课AI叙事效果,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用AI讲红色故事”的能力水平,引导和培育学生参与AI叙事场景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推动技术祛魅,回归“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应然自觉。

    2025年18期 No.75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案例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考

    王丽;高芳放;

    案例教学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教学范式,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案例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在优化教学要素质量及互动结构层面,教师需从案源筛选、案理适配、案法研究等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本遵循进行教学范式创新;在价值旨归层面,教师可通过以案释理、以案析辩、以案转译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易于理解的内容,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实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2025年18期 No.753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思政课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

    洪小淇;杨志平;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的兴起及其各类应用场景的落地,为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上,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拓展教材内容的广度、显著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并深化教学内容的学理内涵;在话语创新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强化教学话语的情感温度和价值导向,促进跨学科语言融合,进而助力构建多模态话语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显著提升集体备课的质量与效率、创新课堂互动方法、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在实际应用中,需明确教师最后的“把关人”角色,严格审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合规性,统筹协调技术工具应用与教学主导权的关系,确保思政课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确保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2025年18期 No.75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德育论衡

  • 着力提升新时代高校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化水平

    逯忆;陈飞;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凸显。《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用的指南。深化高校职业道德建设需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职业道德建设制度体系;突出目标导向,构建高校职业道德价值引领体系;聚焦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激励与评价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8期 No.75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高校一体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刍议

    方伟;黄玉学;

    高校一体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与育人价值。当前,高校在一体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和协同育人机制不成熟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需重构国家安全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切实增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效性,进而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强烈使命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18期 No.75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课程教学

  • 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作用机理及实践策略

    刘伟;田世宏;

    数字技术是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新动能。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改革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搭建社会“大课堂”、构建教育资源“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体系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但是,在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了进一步提升赋能效果,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数字意识和胜任力、强化数字技术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适配性耦合、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

    2025年18期 No.753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向度、风险挑战及实践路径

    王世恒;吴月齐;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正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内在的价值向度,能够助推教育理念革新,推动高校思政课从单向灌输转型双向互动;推进教学评价变革,促使高校思政课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推动教育生态重塑,驱动高校思政课从封闭孤立转变开放合作。但同时也面临着机器思维导致立德树人效果弱化、算法依赖致使西方价值观侵染、技术局限引发应用阻滞的风险挑战。因此,需要守正创新运用技术工具,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规制技术运用正确方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升技术辅助效能,创新驱动育人质量。

    2025年18期 No.75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系统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审思与突破路径

    黎海燕;

    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促进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系统性支撑。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课程目标贯穿不够、课程内容衔接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育人机制协同不畅等现实困境。因此,需统筹处理好“一”与“多”,“闭”与“贯”,“破”与“立”,“纵”与“横”等多重关系,推进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育人机制等多维度的一体化。

    2025年18期 No.75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进路

    王奕衡;胡国胜;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赓续红色血脉、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举。当前,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资源碎片化、价值弱化脱节、教学断层化、制度滞后性等多重矛盾。为此,应通过构建主题贯通与学段适配相结合的课程路径、方法创新与数字赋能相统一的教学路径、多元联动与社会参与相促进的协同路径、制度完善与常态长效相支撑的保障路径,让红色资源从知识传递升华为价值塑造,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深化和教育成效的实际提升。

    2025年18期 No.75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新媒体思政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价值与路径

    严敏;邓欢;

    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全方位的叙事视角及深刻的阐释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富有前景的新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数字赋能、时空交融、算法推荐、数据透视等特征,有助于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形式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场景。新时代新征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强化正向引导、优化内容生成、联结人机交互着力,不断构建智慧终端教育引导机制、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体验,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5年18期 No.753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短视频信息茧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及有效应对

    王亭;张卫伟;

    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茧房的生成与固化,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变量。短视频算法推荐用兴趣标签编织用户的信息茧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消极影响,即主流价值场域收缩、核心价值根基动摇、防御机制失效及践行动能衰减。其根源在于算法逻辑的功利性、知识传递的零散性建构、情感共鸣的偏激性和行为示范的误导性。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从革新算法推荐模式、强化媒介素养培育、健全网络治理架构、优化思政教育生态入手,不断增强主流价值传播辐射力、筑牢价值认知思辨防护力、提升意识形态引领聚合力、激活主流价值话语感召力。

    2025年18期 No.75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1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网络思政短视频年轻化表达的策略研究

    李亚娟;李莎;

    网络思政短视频年轻化表达是智媒时代思政教育创新的可行之路。网络思政短视频具有创新性、互动性、适配性、示范性等显著特征,在搭建青年对话新平台、激活思政教育新动能、拓展内容传播新路径和强化主流话语新优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网络思政短视频年轻化也面临着娱乐功利化偏移教育主体方向、符号碎片化干扰教育客体认知、创作雷同化消解教育内容特色、媒介速食化削弱教育载体功能等现实挑战。对此,需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四维发力,即通过使命聚焦提升育人引领力,以符号规范夯实价值建构力,借创作多元彰显文化独特力,凭媒介提质增强价值转化力,推动网络思政短视频从形式创新走向本质升华。

    2025年18期 No.75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工视窗

  • 数智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风险审视与引导策略

    卢晓涵;安巧珍;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元融合的数智时代已然来临,深刻重构并拓展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时代内涵,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出了全新挑战。数智技术赋能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可以推动培育资源丰富化、培育场域立体化、培育评价多元化。然而,数智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也面临主体话语式微、客体内化掣肘以及目标遮蔽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可从运用数智技术、革新算法技术、强化网络平台监管等三个方面入手,持续创新培育方式、优化培育内容与保障培育效果,以提升数智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2025年18期 No.75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石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结晶,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自觉抵御不良思想侵蚀、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又能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载体单一、学生参与不足的困境,旨在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2025年18期 No.75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三维透视

    邓平安;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兼具现实性、过程性与未来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常态化开展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社会公益性目标达成,实现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组织行政化、服务短期化、队伍松散化、机制松散化等“非常态化”问题。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实然状态应当呈现出主体自觉化、组织社会化、时间经常化、内容丰富化、队伍专业化的合理样态。因此,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根本,明确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目标;科学把握志愿服务中的主体互动规律,提升服务的组织与实施效能;坚持改革创新为“向”,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环境保障体系与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

    2025年18期 No.75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工科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究

    胡洋;杜贵府;

    文章针对高校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新工科建设与专创融合的内在逻辑,挖掘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育人的关键要素,提出可采用专创深度融合的“育人树”模式,即以课程知识体系为根基,以思政元素、产业元素、信息技术等为养分,以基层党建为主干,以科创实践为树枝,建立双创成果的反哺机制,从而全面提升新工科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的育人成效。

    2025年18期 No.75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观察思考

  • “第二个结合”在认识论维度的理论创新与思维变革

    常晨晨;左亚文;

    “第二个结合”在认识论维度实现深层次突破与飞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其创新性体现为:重构理论互动范式,打破“中西—古今”的二元对立,构建双向驱动的创造性关系;革新知识生产逻辑,从“外部反思”转向中国实践的内在创造,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突破传统历史解释方法,以唯物史观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升级系统思维方法,融合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华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形成应对复杂现实的认知工具。“第二个结合”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据与方法支撑,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5年18期 No.75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第二个结合”出场逻辑的多维深度探析

    赵芷若;李楠;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赋能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第二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导。

    2025年18期 No.75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形塑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杨晓;向文;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通过唤醒民族意识、整合社会力量、创造民族符号与凝聚民族精神,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在内容叙事、形式特征和传播方式上与民族认同建构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开展仪式化集体实践和引导差异化受众接受等路径,有效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与认同凝聚。文章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形塑中华民族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机制,不仅为理解抗战时期音乐与政治的互动提供理论视角,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5年18期 No.753 90-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红色文艺的特征及价值意蕴探讨

    倪素香;徐世昊;

    党领导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凝结形成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交融、个体性与人民性相共鸣、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红色文艺形态。红色文艺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其鲜明的历史印记与时代精神,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文艺创作需要不断筑牢理论根基,强化价值引领,深入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民精神富裕,团结和鼓舞人民群众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5年18期 No.753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北京联合大学:打造“沿着总书记足迹 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社会实践品牌 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打造“沿着总书记足迹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社会实践品牌,引导广大学生明确成长路径、站稳人民立场、感悟领袖风范,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该项目在多年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出版《青春的底色——北京联合大学“同读一本书”活动优秀成果集》,典型做法和经验被《中国共青团》《前线》《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等报道,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

    2025年18期 No.75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北方工业大学: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正>北方工业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党建+思政”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相协同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日常思政教育教师三支队伍同频共振,基本实现思政课程“提质”、课程思政“扩面”、日常思政“增效”的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18期 No.753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北方工业大学简介

    <正>北方工业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北京市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传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精神,投身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近年来,学校紧扣“上水平、拓条件、调结构、强内涵、增动力”主线,持续推动“老工科”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年18期 No.75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